90岁中国书坛泰斗李铎先生在北京病逝
楚天都市报记者 夏雨
据李铎之子、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李铎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李少青今日发布消息,中国书坛泰斗、中国书协顾问李铎,因病久治不愈,于9月17日上午9时56分在北京301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0岁。
李铎从艺80年,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从艺80年
自幼习书 不惧条件艰辛

李铎,字仕龙,号青槐,1930年4月生,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阳步兵学校。
著名书法家李少青曾于今年上半年写下文章《我眼中的父亲》,回忆父亲往事。他曾在文中透露,“父亲本名就叫李青槐。我爷爷李保初之所以给他起名青槐,是因为老家古屋前有青槐树。父亲参加解放军招考时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李铎。我出生后,父亲把他原名中的‘青’字给了我,起名为李少青。”
李铎曾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2001年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文联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威廉希尔体育公司官网他自幼习书,不止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在条件匮乏的年代,各地庙宇牌匾也是他认真学习的字帖。“父亲十几岁就参军了。听父亲讲,当年行军打仗时,根本没有条件去临帖读帖。每到一处,各地的庙宇牌匾就是他学习的字帖。那时父亲也没有照相机,他那会儿总是随身带着大大小小的碎纸片,看到喜欢的字就用铅笔头儿临写下来。”
在李少青眼中,父亲李铎对书法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在睡梦中手指都在被子上划拉。“父亲惜纸如金、惜墨如金,为了节约宣纸和墨汁,父亲就在卫生间的墙壁上练字,墙上的大白写满写湿了,晾干了再写,久而久之,墙上的大白都脱落了,露出了满墙磨光的水泥原色。父亲就是这样,不讲条件,不惧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书,终成大器。”
李铎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其作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近几十年来,他多次应邀到日本、东南亚国家参展和讲学,并流传到联合国、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甚大,著有《书法入门》,出版有《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题画集》、《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笔伴戎马行》、《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行书千字文》、《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集》、《李铎书画集》、《李铎论书断语》等字帖和专著。
曾为《新闻联播》题字
报恩常怀于心
七十年代北京各个地铁站入口顶端的两个立体金色大字“地铁”;北京朝阳区东大桥地标建筑蓝岛大厦上醒目的“蓝岛大厦”四个榜书大字;每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四个行楷大字;人民大会堂巨幅书法作品《苏东坡词〈水调歌头〉》......李铎的字是一代人心中的记忆。
2015年、2017年和2019年,李铎分三次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捐献作品、收藏品共约计1,1000多套件,其中包括其个人书法作品、习练书法草稿、收藏书画作品、拓片、自用印章等,开创了建馆以来个人无偿捐赠藏品最高记录。在他看来,将作品、藏品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物尽其用,也是这些作品、藏品最好的归宿。
于社会报答、感恩、奉献、回馈,李铎始终在这条路上,无不体现着军旅书法大家的大爱情怀。而对于孩子的教导,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是他对孩子的要求。李铎曾对李少青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令其每当遇到困难、挫折都能够沉着应对、渡过难关。今年初,疫情肆虐中华大地,90岁高龄的李铎曾以笔墨致敬白衣天使,并表达自己对抗“疫”必胜的决心。